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砚国名珠——歙砚之美,冠绝千年
时间:2017/2/27

     歙砚(歙,音she,四声),全称歙州砚,因产于因产于歙州(今安徽省歙县)而得名,又因以婺源(古属歙州,今属江西)龙尾山下溪涧中的石材所制的砚最优,故歙砚又称龙尾砚。在四大名砚中,歙砚与端砚齐名。

  2006年,歙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歙砚历史】

  对于歙砚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是一般认为歙砚源于唐代,但也有部分学者专家分析认为歙砚始于汉代,晋代及南北朝时期不断出现,唐、宋时期已经遍及中华大地。

  歙砚驰名于唐代。唐开元以后,龙尾砚石被发现,歙砚更为世所珍重。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由此歙砚始闻天下。李晔《六砚笔记》云,端溪末行,婺石称首。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可见,于唐时期,歙砚便极为闻名。

  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

  南唐时歙砚大受宠遇,形成一定规模。南唐后主李煜为才情之人,他视歙砚为“天下冠”,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为宫中造砚。由此,歙州一带的制砚业就更为兴旺了,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歙石,这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歙砚在宋代进入大发展时期。宋代歙砚发展很快,品种增多,精砚不断涌现,其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宋代书法家蔡君漠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此时的歙砚雕饰线条光洁明快,整体大方浑厚。歙砚所刻人物多为单线阴刻,也有刻线和半浮雕结合的。同时出现了突出石上星眼纹色,并对其加以巧作的技艺。

  1953年歙县宋代窑藏出土17块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制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

  元代歙砚的形式基本上延续了宋代歙砚但是略显粗犷和拙朴。元代时歙石的开采基本上是在宋代旧坑的基础上进行的。但由于此时的过度开采,致使歙砚石坑的塌陷,甚至出现以他山顽黝之石冒充佳石之乱象,使歙砚声誉大减,导致歙砚石的开采停滞500之久。

  明清两代是歙砚成为一种工艺品的重要历史阶段。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技术的日益提高,为歙砚更具观赏性提供了技术保障,砚台已由朴素的实用品演变为精美的艺术品进而成为文人雅士的收藏品。据《歙县志》载:“道光间,每年三贡,每贡两份,六方者四匣,二方者两匣,共二十八块歙砚,定期以贡朝廷。”此时的歙砚无论是造型还是构图,都达到了沉稳精炼的程度,具有端庄敦厚的艺术特征。

  新的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歙砚生产一度得到发展,金星歙砚重新问世。改革开放后,歙砚从砚石开采、产品制作到装潢工种齐全,还挖掘了“豆斑”、“绿刷丝”、“歙红”、“紫云”等新品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歙砚进入全国制砚行业前列,并以优良品质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出口创汇金奖和有关部门授予的“国之宝”证书。


【歙砚特点】

  南唐后主李煜赞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现今,歙砚有被“石冠群山”、“砚国名珠”之誉,这都是对歙砚特点的赞誉。

  歙砚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

【歙砚工艺】

  歙砚的制作流程主要有选料、制坯、设计、雕刻、配盒等。每一方砚台的制成都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离不开制砚工人和雕刻家的劳动。

  歙砚的制作工艺以雕刻为中心,雕刻分凿刻和雕刻两步。砚雕分徽、粤、苏三大流派,而歙砚所属的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不采用立体的镂空雕,但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之间也会出现深刀雕刻。歙砚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阁、人物等,手法比较细腻,层次分明,而砚池的开挖也能做到相互呼应,因而显得十分协调。


【歙砚传承】

  歙砚历史悠久,历经1300多年的跌宕沉浮,唐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论砚》中对歙砚的推崇而使其名震天下,洪景伯、苏东坡、欧阳修、蔡襄、周必大、黄山谷等都写有许多诗文赞誉歙砚。李煜更是设置砚务官,成就了歙砚历史上最光辉的时刻。

  如今的歙砚,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享誉海内外,为收藏家所珍视。而有着“中国歙砚之乡”称号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在保护、传承歙砚的同时,也在探索歙砚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