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如何发展多元共生的特色文化产业?
时间:2017/2/27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规划》中“实施产业扶持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也需要特色文化产业的助力。“十三五”规划的尘埃落定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多元共生的特色文化产业不仅是国家战略规划的明确导向,更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与众不同的开发范式

    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不同地区、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脉络、群体心理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及精神场域。依托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理应避免同质化的成长倾向,打破千城一面的发展误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而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形成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新模式。 

    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只有独特、独有的文化产业才能够捕捉到文化市场的先机,从供给与需求两侧发力,保持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

    新时期国家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包容”与“共享”的理念值得特色文化产业借鉴。特色文化产业的治理模式需要多元主体共同介入,多重业态和谐共生,多方力量齐抓共管。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不是单边片面且孤立的直线思维,而是多边全面且交互的辩证思维。打造多元共生的特色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的生命运行机制是创新产业盈利方式、填补产业发展短板的必由之路。


二、别具一格的运营形式

(一)全业态聚合 

    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广泛,对其的深层次开发不应仅仅拘泥于旅游业,文化资源的资本化渠道可以有多种选择。特色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开发不仅能够促进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消费需求的    有效对接,也能适时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从而发挥强大的正外部效应。

 特色小镇、文艺街区、创客空间等产业培植载体的构建为康养产业、演艺产业、IP衍生开发等特色文化产业的多业态开发营造了绝佳的成长环境,为产业内部的垂直分化与价值的多元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国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区。巴马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可以借助本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发展康养产业,挖掘长寿文化与养生文化,实现特色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的整合创新与协作共赢。

  (二)多主体参与

    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主体的介入,政府、企业、高校及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的全方位保障体系是特色文化产业稳中求进的基石。政府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同时需要及时监督政策的落实情况,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反馈,与时俱进调整施政纲领,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此外,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要重视特色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在文化扶贫的基础上传承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当地原生态的文化风貌,留住乡愁。

    企业是特色文化产业运营的主体,是特色文化符号开发的主角。企业在开展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的同时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抓住特色文化排浪式消费的窗口期,利用政策优势大胆创新,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高校作为科研教育机构和智库平台在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培育人才、产业研究、智力指导的作用。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能够实现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快行业理论与实践的优化创新。非政府组织的支持也是特色文化产业多主体参与的关键环节。

(三)宽领域布局

    跨界融合是特色文化产业提升附加值,吸收各产业优势效能的创新方式之一。多元共生的特色文化产业不能脱离宽领域布局与前瞻性统筹规划,让互联网、金融、生态保护、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等与社会民生相关的诸多领域嵌入到特色文化产业的运作机制中,实现特色文化产业对地方经济的持续性造血与文化生态的在地性蔓生。

   乌镇除了有秀美的江南水乡,还有互联网的科技支撑。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一句话:“乌镇的网络化、智慧化,是传统和现代,人文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也生动体现了全球互联网共享发展的理念”。特色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不仅是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的一次联袂演出,更是一次跨越数字鸿沟,变革特色文化产业治理规则的良机。

 三、特立独行的发展趋势

(一)创意转化

    多元共生理念在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中的实践往往伴随着文化创意的转化与提升。特色文化资源需要借助创意的熏陶实现活态化开发,让文化特色进入千家万户,走心入脑。一方面,创意始终贯穿在特色文化产业运作与创新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在创意的引领下,特色文化产业的业态开始发生深刻的转变。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有利于打破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市场主体的壁垒,提高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品牌优势

    品牌是某种产品区隔于其它产品的排他性识别符号与保证质量的象征性形象。在多元共生的视角下,未来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必须要以品牌战略为导向,把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作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三)市场拓展

    文化市场是特色文化产品与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也是特色文化产业赖以生存的根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特色文化产业在守住特色的同时也要努力拓展文化市场,有针对性地对特色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做出实操性改良。众多要素的融入让特色文化产业的服务对象更加多元,特色文化产业从业者要把握市场最新动向,抓住市场份额重新洗牌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倒逼特色文化产业的进步与提升。

    多元共生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产业的长期成长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更好地解决特色文化产业结构雷同、发展规划单一、产业的地区嵌入性与反脆弱性薄弱、特色文化资源过度开发和得不到有效利用等问题对产业跨越式发展构成的阻碍,特色文化产业亟待形成各方力量协同参与的产业生态系统,努力构建与相关领域互利共赢、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在各部分高度联系的社会进步浪潮中,发展多元共生的特色文化产业将会是文化经济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增长点。